首页 针刀医学 [专家] 中医取向“肩关节周围炎”的证治 - 田纪

[专家] 中医取向“肩关节周围炎”的证治 - 田纪

中医取向“肩关节周围炎”的证治
 
西医取向的治疗,是以解剖学和西医临床检查为指导;中医取向的证治,是以经络学和中医辨证论治为指导。前者我们熟知并广泛应用,后者则不太认知并疏于运用。如果能够在临床上有机结合使用,二者异曲同工,常可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。
 
1  中医学对疼痛的认识
中医认为,疼痛是因各种原因引身体某些部位的经络、气血运行不畅而产生的,其核心是气血运行障碍,并具体概括为“通则不痛,痛则不通”。
主要的论述有:
“经脉流行不止,还周不休。寒气入经而稽迟,泣而不行,客于脉外则血少,客于脉中则气不通,故卒然而痛。”(《素问,举痛论》)
“夫五脏者,身之强也。头者,精明之府,头倾视深,精神将惫矣;背者,胸中之府,背曲肩随,府将惫矣;腰者,肾之府,转摇不能,肾将惫矣;膝者,筋之府,屈伸不能,行则偻附,筋将惫矣;… … …。”(《素问,脉要精微论》)
“寒气客于背腧之脉,则脉泣,脉泣则血虚,血虚则痛,其腧注于心,故相引而痛 … …..。”《素问,举痛论》
综合起来,主要观点是
(1)疼痛产生的内因为五脏功能失调:
五脏功能失调——气血不能正常供给全身——造成局部的经络、经筋气血不通——产生疼痛——也更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加重病情。
(2)疼痛产生的外因为外邪侵袭机体:
外邪侵袭机体——导致经络、经筋气血不通——直接导致或加重五脏的气血不和——产生内脏的疼痛。
(3)疼痛产生的病机:
“通则不痛,痛则不通”,因内因和/或外因引身体某些部位的经络、经筋气血运行不畅,而产生疼痛。
2  中医取向肩关节周围炎的诊断
切诊辨经,是经络辨证中最重要和最常用的方法,包括切经络、切穴位和切脉象三个方面。
针刀疗法的适应症,多属痹证范畴,故首选切经络辩证的方法,“用针者,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,切而循之,按而弹之,视其应动者,乃后取之而下。”(《灵枢?刺节真邪第七十五》)。也就是在病变部位的上、下、左、右或沿着经络循行径路,应用切、循、按、弹等方法,诊察有无疼痛、结节或条索状物以及虚软、凹陷等异常改变,这些改变出现在哪条经络上,就是哪条经络的病,就可以在相应的经络穴位上进行针刀治疗。
3  中医取向肩关节周围炎的治则
3.1 内、外兼治:以中药内服或外用、九针切刺和按摩导引扶正驱邪为治疗原则。
3.2 内治:以中药内服或外用调和肝脾为主,久病当重在补肾添精。
3.3 外治:九针切刺和按摩导引,以舒筋散结,疏通经络、气血为主。
4  中医取向肩关节周围炎的治疗部位选择举要
4.1按十四经主要俞穴选择治疗部位
手三阴三阳经均通过肩关节,故可选各经的主要腧穴。均刺入肌肉层,纵或横切刺及小幅度提插。
(1)手太阴肺经,循行于肩前内方,主要腧穴有中府、云门、天府、尺泽、列缺、鱼际。
(2)手少阴心经,循行于肩前内方,主要腧穴有极泉(手法拨筋)、少海。
(3)手厥阴心包经,循行于肩前下至胸部,主要腧穴有曲泽、天泉。
(4)手太阳小肠经,循行于肩后内方,主要腧穴有肩贞、臑俞、天宗、秉风、曲垣、肩外俞、肩中俞。
(5)手阳明大肠经,循行于肩前外方,主要腧穴有三间、手三里、曲池、臂臑、肩髃。
(6)手少阳三焦经,循行于肩后前方,主要腧穴有臑会、肩髎、天髎。
4.2 按特效单穴选择治疗部位:均刺入肌肉层,纵或横切刺及小幅度提插。
4.2.1 阳陵泉  位于在小腿外侧,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。各类肩周炎均可取之,因为“手屈而不伸者,其病在筋;伸而不屈者,其病在骨。”(《灵枢-终始第九》),肩周炎其病在筋, 阳陵泉是八会穴之一,筋会阳陵泉,故统治一切筋病。
4.2.2 条口  位于小腿前外侧,当犊鼻穴下 8寸,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。肩隐痛无力、有阳气虚衰表现取之,因为“阳气者,精则养神,柔则养筋。”(《素问。生气通天论篇》)。
4.2.3 鱼肩  位于鱼际穴向远端约0. 5寸赤白肉际处。肩前侧疼痛、牵涉上肢取之,因为“手太阴之筋……结肩前髃……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痛……”(《灵枢?经筋第十三》)。
4.2.4 三间 位于第二掌指关节近端桡侧凹陷处。肩前侧疼痛、抬起受限取之,因为“手阳明之筋……结于髃;其支者,绕肩胛……直者,从肩髃上颈……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,肩不举……”(《灵枢?经筋第十三》)。
4.2.5 后溪  位于手尺侧,微握拳,第五掌指关节近端的掌指横纹头赤臼肉际处。肩后侧疼痛、牵涉肩胛和颈部取之,因为“小肠手太阳之脉……出肩解,绕肩胛,交肩上……是动则病……肩似拔,臑似折。是主液所生病者……肩臑肘臂外后廉痛。”《灵枢?经脉第十》以及 “手太阳之筋……上绕肩胛……其病……绕肩胛引颈而痛。”(《灵枢?经筋第十三》)。
4.2.6  束骨 在足外侧,第五跖趾关节近端的赤白肉际处。肩后外侧疼痛、抬起受限取之,因为“足太阳之筋……从腋后外廉,结于肩髃……其病…… 肩不举,腋支痛……”(《灵枢?经筋第十三》)。
三.按“八虚”理论选择治疗部位:
八虚,是指人体两侧肘关节、肩(腋)关节、髋(髀)关节部和膝(腘)关节八个部位,
经曰:“人之两肘、两腋、两髀、两腘谓之八虚。凡此八虚者,皆机关之室,真气之所过,血络之所游,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,住留则伤经络,骨节机关不得屈伸,故病挛也。肺心有邪,其气留于两肘;肝有邪,其气留于两腋;脾有邪,其气留于两髀;肾有邪,其气留于两腘。此皆患生于里而达于表……”(《伤科汇纂》卷四筋挛)。它们与内脏关系密切,病变互为影响,在治疗时二者兼顾有特殊意义。
  肩关节与肝有关,肝又与胆相表里,故他们在背部足太阳膀胱经内侧线上的特定反应点“肝俞”(第9胸椎棘突下旁1?5寸)和“胆俞”(第10胸椎棘突下旁1?5寸)就是治疗点。均刺入肌肉层,纵或横行切刺及小幅度提插。
声明:针刀文章除提及来源外,均为针刀医师学会编译或者原创,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。 https://www.sjzdyxh.com/zhendaoyixue/11.html
上一篇
下一篇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13770347381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箱: 575960368@qq.com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日,9:00-18:00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